地震荷载下岩质边坡动力失稳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1
作者
张立 [1 ]
刘建华 [2 ]
吕东滨 [2 ]
机构
[1] 湖南华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关键词
边坡; 地震; 动力失稳; 失稳机制; 影响因素;
D O I
10.14048/j.issn.1671-2579.2010.06.062
中图分类号
TU457 [岩石稳定性分析];
学科分类号
0801 ; 080104 ; 0815 ;
摘要
在分析岩质边坡动力破坏机制的基础上,实地调研5.12大地震后汶川震区道路沿线的边坡地质灾害分布,其边坡动力失稳主要受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沿发震断层长轴方向的地质灾害点数目明显比垂直于断层的短轴方向多;地震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在该区域分布上以沿河流水系呈线状分布;地震引发的滑坡多集中在坡度20°~50°范围的边坡上,开始滑动的位置大多发育在边坡的中上部。此外,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的分布与地质构造关系也非常密切,距离发震断层越近,滑坡、崩塌出现的密度就越大;上盘区域内滑坡、崩塌的出现密度及震害程度都远远大于下盘区域,并存在明显的优势滑动效应;发震断层端部、错落、转折等尖端部位在错断过程中,能量释放最为强烈,这些部位的地质灾害发育较为集中。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汶川地震高烈度区暴雨滑坡活动的遥感动态分析 [J].
唐川 ;
齐信 ;
丁军 ;
杨泰平 ;
罗真富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0, 35 (02) :317-323
[2]   汶川8.0级地震触发崩滑灾害机制及其地质力学模式 [J].
黄润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 (06) :1239-1249
[3]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 [J].
许强 ;
黄润秋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21-729
[4]   边坡变形及失稳的变权重组合预测模型 [J].
赵明华 ;
刘建华 ;
陈炳初 ;
刘代全 .
岩土力学, 2007, 28(S1) (S1) :553-557
[5]   地震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综述 [J].
刘立平 ;
雷尊宇 ;
周富春 .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1, (03) :83-88
[6]  
王凤昊.复杂岩质边坡的动力稳定性和加固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7
[7]   Seismic stability analysis of fractured rock slopes by yield design theory [J].
Siad, L .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2003, 23 (03) :203-212
[8]  
张倬元等编.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9]  
李铁汉,潘别桐编.岩体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