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评估的国际案例及其经验

被引:11
作者
周杨明 [1 ,2 ,3 ]
于秀波 [4 ]
于贵瑞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网络综合中心
关键词
生态系统评估; 案例分析; 生态指标; 概念性框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给决策者和公众提供客观的生态系统状态信息,国际上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系统评估项目。这些生态系统评估可以归结为两个发展方向,一是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估生态系统的状态,其主要代表是美国国家生态指标研究和美国生态系统的状态评估;二是在生态系统状态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联系以服务于后续的政策干预,其主要代表是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和UNEP全球环境展望。综合分析这些案例发现,这些生态系统评估项目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或经验:①合适的生态指标是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基础;②合理的概念性评估框架是生态系统评估的核心支柱;③将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联系起来使评估结果能直接服务于政策;④生态系统管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必须对生态系统进行连续滚动评估;⑤多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是使生态系统评估的结果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最有效途径。如果能够将这两个发展方向结合起来,生态系统评估将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政策制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209 / 121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 [1] 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成就、贡献和展望
    赵士洞
    张永民
    [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9) : 895 - 902
  • [2]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生态系统评估的核心
    李文华
    [J]. 资源科学, 2006, (04) : 4 - 4
  • [3]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为生态系统评估提供科技支撑
    孙鸿烈
    [J]. 资源科学, 2006, (04) : 2 - 3
  • [4] “生态系统健康”内涵探讨
    张志诚
    牛海山
    欧阳华
    [J]. 资源科学, 2005, (01) : 136 - 145
  • [5] 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傅伯杰
    刘世梁
    马克明
    [J]. 生态学报, 2001, (11) : 1885 - 1892
  • [6] Who nee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Lovett, Gary M.
    Burns, Douglas A.
    Driscoll, Charles T.
    Jenkins, Jennifer C.
    Mitchell, Myron J.
    Rustad, Lindsey
    Shanley, James B.
    Likens, Gene E.
    Haeuber, Richard
    [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7, 5 (05) : 253 - 260
  • [7] Shap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using socio-ecological models
    Tallis, Heather M.
    Kareiva, Peter
    [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6, 21 (10) : 562 - 568
  • [8]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INDICATORS*[J] . Gerald J. Niemi,Michael E. McDonald.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 2004
  • [9] 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what is it all about?[J] . Harold A. Mooney,Angela Cropper,Walter Reid.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 2004 (5)
  • [10] Developing indicators for environmental policy: data-driven and theory-driven approaches examined by example[J] . David Niemeijer.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 . 20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