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文学的生成和意义——以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为中心

被引:5
作者
王德领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感官文学; 革命文学; 改写; 戏仿; 张贤亮; 性; 政治;
D O I
10.16061/j.cnki.cn46-1076/c.2006.05.003
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新体小说];
学科分类号
050106 ;
摘要
感官文学是一种身体叙事学。在新时期,一个很有趣的文学现象是,感官文学是借助革命文学而“发掘”出的,是革命文学的另一种激活方式。新时期的革命文学不但没有淡出文坛,反而通过对革命文学成规的成功改写与增补,出现了多样化的叙述形态。其中,张贤亮对革命文学就以更为激进的改写、戏仿,将革命文学引向感官化、市场化、畅销化的境地,从而促使了建国后感官文学的生成。但是,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却将性置于中心地位,是有性无爱的身体叙事学,它否定了传统的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的爱的母题,其负面效应是我们要认真加以清理的。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一个特定时代的“忏悔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辨析 [J].
李贵仁 .
小说评论, 1986, (03) :35-41
[2]   “习惯于从容地谈论”它——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J].
蔡葵 .
当代作家评论, 1986, (02) :22-26
[3]   断想《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J].
吴方 .
当代作家评论, 1986, (02) :31-35
[4]   兽·人·神——关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J].
刘蓓蓓 .
当代作家评论, 1986, (02) :36-38+30
[5]  
青春之歌[M].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杨沫著, 2004
[6]  
规训与惩罚[M]. 三联书店 , (法)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著, 2003
[7]  
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洪子诚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