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2年新疆塔里木河径流量变化与断流分析

被引:17
作者
杨鹏 [1 ,2 ]
陈亚宁 [1 ]
李卫红 [1 ]
王怀军 [1 ,2 ]
张淑花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塔里木河; 径流变化; 断流; MODIS;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33 [水文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借助统计年鉴数据、MODIS月积雪产品的遥感数据以及气象观测数据等,分析了塔里木河流域2003-2012年径流量变化及断流的原因。结果表明:1在过去10年,塔里木河源流区耕地面积从2003年的1.087万km2增加到2012年的1.668万km2,致使流域内农业用水量从2004年的279.55亿m3增长到2011年的294.36亿m3,从而挤占了河流的生态用水,是导致三源流汇入塔里木河干流水量减少和断流情况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22009年是塔里木河历史上断流时间和断流河道最长的一年,这与河流来水量较少与较低的夏季积雪覆盖率(3.08%)、降水量少于近10年平均降水的39%和夏季0℃层高度偏低(4620.7m)等因素有关,而2010年塔里木河的丰水与高于近10年平均降水的84%的降水量、夏季0℃层高度较高(4 795m)以及夏季积雪覆盖率较大(3.5%)有关;3塔里木河流域自2010年以来断流态势得到彻底改观,尤其是2011年以来,径流量在相对于21世纪初有所减少的背景下,未出现断流,这与流域管理体制的变革有关。因此,研究该区域的积雪覆盖率、气温、降水、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变化对于监测和分析该区域的径流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485 / 49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1960-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0℃层高度变化特征
    赵爱芳
    张明军
    孙美平
    汪宝龙
    王圣杰
    王琼
    [J]. 地理学报, 2013, 68 (07) : 994 - 1006
  • [2] 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Ⅰ):水文效应
    沈永平
    苏宏超
    王国亚
    毛炜峄
    王顺德
    韩萍
    王宁练
    李忠勤
    [J]. 冰川冻土, 2013, (03) : 513 - 527
  • [3] Runoff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During 1960-2010[J]. WANG Huaijun,CHEN Yaning,LI Weihong,DENG Haijun.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3(03)
  • [4] 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径流量对大气0℃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陈忠升
    陈亚宁
    李卫红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11) : 1770 - 1780
  • [5] 西北干旱区山区融雪期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
    李宝富
    陈亚宁
    陈忠升
    李卫红
    [J]. 地理学报, 2012, 67 (11) : 1461 - 1470
  • [6] 塔里木河干流径流损耗及其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变化
    陈忠升
    陈亚宁
    李卫红
    陈亚鹏
    [J]. 地理学报, 2011, 66 (01) : 89 - 98
  • [7] 变化环境下塔里木河径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王启猛
    张捷斌
    付意成
    [J].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4) : 99 - 103+109
  • [8] 新疆塔里木河断流趋势分析与减缓对策
    陈亚宁
    叶朝霞
    毛晓辉
    张霞
    罗江燕
    [J]. 干旱区地理, 2009, 32 (06) : 813 - 820
  • [9] 塔里木河断流与未来水文情势分析
    叶朝霞
    陈亚宁
    张霞
    毛晓辉
    罗江燕
    [J]. 干旱区地理, 2009, 32 (06) : 841 - 849
  • [10] Changes in groundwater levels and the response of natural vegetation to transfer of water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J]. XU Hai-liang~(1,*) YE Mao~2 LI Ji-mei~1 1.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 Research,Chinese Academic of Science,Urumqi 830011,China.2.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s and Touristy,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4,China.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