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西部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规律

被引:7
作者
王海荣 [1 ]
王英民 [1 ]
刘振湖 [2 ]
周爱华 [1 ]
黄奇志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矿产地质调查所
[3]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关键词
演化模式; 阶段划分; 增生楔; 造山带; 周缘前陆盆地; 台湾西部前陆盆地;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6.03.002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基于对台湾岛、台湾海峡和周边海域(南海、东海)的盆山系统、相应动力学机制、构造单元以及其他诸多造山带和毗邻前陆盆地的研究,提出了台湾西部前陆盆地演化的4阶段模式,即:①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②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③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④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并对各阶段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物源供给方式的差异给予了探讨,认为在增生楔发育-单向物源阶段,尽管增生楔业已推覆至陆缘层序之上,但盆地依然呈被动陆缘的外廓特征,以大陆方向为盆地的唯一物源;在挠曲响应-双向物源阶段,盆地开始明显出现挠曲响应,增生楔开始具备并逐步加大向盆地供应沉积物质的能力,但依然以大陆方向为主要物源方向;在前陆盆地系统形成阶段,前渊和前隆区逐步形成,在来自唯一物源、后陆方向造山带物质的快速充填下,前陆期层序快速向前隆方向超覆,形成典型的前陆楔形体;在造山带坍塌-前陆衰退阶段,伸展作用出现并快速扩展,前渊抬升,前陆层序遭受剥蚀,火山作用重新出现。并探讨了该模式是否具有周缘前陆盆地的普遍适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75 / 2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南海扩张的动力学因素及其数值模拟讨论 [J].
夏斌 ;
崔学军 ;
张宴华 ;
刘宝明 ;
王冉 ;
闫义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03) :328-333
[2]   南沙海区及邻区构造演化动力学的若干问题 [J].
周蒂 ;
吴世敏 ;
陈汉宗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03) :339-345
[4]   楚雄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与沉积演化 [J].
谭富文 ;
尹福光 ;
许效松 ;
陈明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3) :345-352
[5]   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 [J].
罗志立 ;
刘树根 .
地质论评, 2002, (04) :398-407
[6]   库车再生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附视频 [J].
刘志宏 ;
卢华复 ;
李西建 ;
贾承造 ;
雷刚林 ;
陈楚铭 ;
王国强 ;
范湘涛 .
地质科学, 2000, (04) :482-492
[7]   塔里木新生代复合再生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 [J].
魏国齐 ;
贾承造 ;
施央申 ;
卢华复 ;
王良书 .
地质学报, 2000, (02) :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