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运动与秦岭造山

被引:23
作者
于在平
崔海峰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 
[3] 陕西西安 
关键词
造山带; 造山运动; 秦岭; 板块碰撞; 构造演化;
D O I
10.16152/j.cnki.xdxbzr.2003.01.019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造山运动概念的演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分析秦岭造山作用的现实原则基础。根据秦岭造山带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造山作用的研究,划分出俯冲、碰撞和陆内造山作用3个主要阶段。其中碰撞造山作用可进一步分为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阶段。研究认为:秦岭地区古生代以来随着板块构造体制向陆内构造体制的复杂转化,经历了多次、多种类型造山作用的复合叠加,仅仅根据经典板块造山模式不能对秦岭演化历史作出完整解释;受古特提斯东部构造域独特的构造背景控制,即使在古生代—早中生代板块构造体制阶段,秦岭造山作用的细节过程也表现出与传统板块作用明显不同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6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秦岭印支期沙河湾奥长环斑花岗岩及其动力学意义 [J].
卢欣祥 ;
董有 ;
常秋岭 ;
肖庆辉 ;
李晓波 ;
王晓霞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3) :244-248
[2]   秦岭丹凤蛇绿岩带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崔智林 ;
孙勇 ;
王学仁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18) :1686-1688
[3]  
北秦岭拉圾庙苏长辉长岩的痕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J]. 李曙光,陈移之,张宗清,叶笑江,张国伟,郭安林,S. R. Hart.地质学报. 1993(04)
[4]   北秦岭丹凤—西峡地区古岛弧花岗岩类成分极性及原因探讨 [J].
骆庭川 ;
张宏飞 ;
张本仁 .
地球科学, 1993, (01) :67-72+127
[5]  
北秦岭变质地层同位素年代研究[M]. 地质出版社 , 张宗清等著, 1994
[6]  
板块构造学与造山运动-特提斯例析[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土耳其)森格(Sengor,A.M.Celal)著, 1992
[7]  
Tectonics of Qinling belt : built -up and evolution of Eastern Asia. MATTAUER M, MATTE P, MALAVIEILLE J, et al. Nature .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