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产卵量和混交雌体的影响

被引:22
作者
杨家新
黄祥飞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混交雌体; 密度; 温度; 产卵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63.21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小球藻(Chlorella sp.)为食培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食物浓度约1×106cells/mL,温度25℃,光照强度约40001x,昼长比LD=18:6。在1.0mL、0.5mL和0.25mL培养液中同时进行单个体和群体培养。结果发现:1)单个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0,13.8和7.8个;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分别是46.38%,53.49%和55.83%。2)群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8.7、3.1和2.65个,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41.70%,53.59%和54.26%,群体培养的密度为4.0ind./mL与2.0ind./mL,2.0ind./mL与1.0ind./mL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差异不明显。母体密度高低与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轮虫为1.0ind./mL时,进行单个体培养,分别用急剧冷休克(SS)、逐渐冷休克(GS)和恒温对照(C)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个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0.8、9.2和12.6个。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32.85、20.7和16.87,SS和C处间后其混交雌体比例具显著差异,而SS和GS,GS和C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367 / 37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中国淡水轮虫志[M]. 科学出版社 , 王家楫著, 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