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植物演替的生理机制

被引:24
作者
周瑞莲
赵哈林
王海鸥
不详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植物演替; 生理机制;
D O I
10.13866/j.azr.2001.03.003
中图分类号
Q948.15 [地植物学(植物群落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科尔沁沙地选择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几种优势植物 ,通过测定干旱高温处理下植物形态变化和生理反应 ,分析讨论了植物生理抗逆性差异及其与植物演替的关系。结果表明 ,固定沙地上的狗尾草、白草在胁迫过程中叶片萎蔫 ,复水后恢复生长 ,其保护酶对胁迫反应快 ,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 ,是一真正的生理抗逆植物。半固定沙地上的差巴嘎蒿在胁迫过程中叶发黄 ,但在复水后能恢复生长 ,这与其在胁迫过程中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 ,维持叶渗透压减少水分过度丧失有关 ,半固定沙地芦苇在胁迫过程中叶干枯死亡 ,原因是其细胞保护酶反应迟钝 ,积累的氧自由基引起膜脂过氧化作用伤害了膜系统。在干旱高温胁迫下 ,流动沙地上的沙米和欧亚旋覆花植株迅速脱水死亡 ,而细胞内膜脂过氧化作用强烈引起细胞膜严重受损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这说明 ,在生境从固定沙地向流动沙地演变过程中 ,不同植物抗逆性的差异在植被演替序列中起重要作用 ,植物演替的生理机制是从较为抗旱到较为不抗旱 ,从生理抗旱向躲避干旱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