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20
作者
何振荣 [1 ]
赵亮 [2 ]
机构
[1] 广州番禺区中医院骨伤科
[2]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
关键词
颈椎病; 椎动脉供血不足; 发病机制;
D O I
10.13418/j.issn.1001-165x.2010.04.029
中图分类号
R681.55 [];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本组6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年龄(35~68)岁,平均52岁,病史为4个月,最长为2年,均有2次以上间歇性眩晕发作。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摄片、颈椎MRI、颈椎MR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等。结果 60例中,X线检查表现正常3例,颈椎曲度变直10例,退行性改变44例,不稳3例;MRI提示颈椎退行性变42例,明显椎间盘突出或黄韧带皱褶导致硬脊膜受压18例;MRA检查表明椎动脉管径及走行正常者38例,单侧椎动脉纤细10例,椎动脉扭曲12例,未见椎动脉闭塞。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正常者8例,其余均存在明显改变。结论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局部颈椎失稳及炎症反应,刺激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收缩及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417 / 42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颈性眩晕影像学研究进展 [J].
李磊 ;
高波 ;
郭俊 ;
黄有荣 .
中医正骨, 2009, (11) :23-25
[2]   对颈性眩晕的认识和诊治现状 [J].
顾韬 ;
袁文 ;
王新伟 .
脊柱外科杂志, 2006, (06) :381-384
[3]   刺激颈部交感神经节对椎动脉血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夏玉军 ;
于腾波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2, (05) :380-382
[4]   颅外椎动脉供血不足解剖学基础的认识 [J].
瞿东滨 ;
金大地 ;
钟世镇 .
广东医学, 2002, (05) :544-546
[5]   颅外椎动脉侧支吻合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J].
瞿东滨 ;
金大地 ;
钟世镇 .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1, (03)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