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地质灾害活动强度分析评价

被引:53
作者
吴树仁 [1 ,2 ]
石菊松 [1 ,2 ]
姚鑫 [1 ,2 ]
王涛 [1 ,2 ]
汪华斌 [3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华中科技大学
关键词
四川汶川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最大面密度; 地质灾害活动强度; 地质灾害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为了探索区域群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以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评价为例,在简单分析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宏观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高精度遥感解译资料和GIS技术,计算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分布最大面密度,结合对近年来陕西宝鸡市地质灾害调查统计的历史资料分析,提出以地质灾害分布最大面密度为衡量区域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标的基本思路和分级标准,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数8级划分标准,并计算出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活动强度指数最高为7级,属于极端强烈活动。其中,地质灾害活动最强地段(7级活动区)位于强震震中区映秀镇附近的岷江两岸和绵竹汉旺镇银厂沟上游发震断裂两侧;次强地段(6级活动区)位于北川县城湔河两岸和平武县南坝镇北东小流域两岸。初步揭示:地质灾害活动强度从发震断裂带向两侧具有明显衰减的趋势。最后,简要讨论了汶川地震引发地质灾害活动如此强烈的主要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900 / 190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四川汶川地震断裂活动和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J].
王涛 ;
马寅生 ;
龙长兴 ;
谭成轩 ;
吴树仁 .
地质通报, 2008, (11) :1913-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