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被引:7
作者
刘建章 [1 ]
陈红汉 [1 ]
李剑 [2 ]
胡国艺 [2 ]
单秀琴 [2 ]
罗霞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石油系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流体包裹体; 古流体势; 油气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结合埋藏史分析,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获得了6期油气充注的古压力数据,并计算出伊-陕斜坡山2段6期次天然气充注的古气势,分析了古气势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认为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晚三叠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末期,山2段储层气势西南高而北部、东北部低,天然气主要从西南向北、东北向运移;中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气势西高东低,天然气主要由西向东就近运移,再向北和东北向运移;早白垩世末至现今,天然气藏进入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状态,形成现今分布特征.榆林及其南部地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其次为神木-米脂地区.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 [J].
刘建章 ;
陈红汉 ;
李剑 ;
胡国艺 ;
单秀琴 .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04) :60-66
[2]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榆林地区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天然气成藏机理 [J].
王震亮 ;
张立宽 ;
孙明亮 ;
付金华 ;
席胜利 ;
刘斌 .
石油学报, 2004, (03) :37-43
[3]   利用储层流体包裹体的PVT特征模拟计算天然气藏形成古压力——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藏为例 [J].
米敬奎 ;
肖贤明 ;
刘德汉 ;
申家贵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7) :679-685
[4]   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演化及其流体特征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 [J].
金爱民 ;
楼章华 ;
朱蓉 ;
孙毛明 ;
张文正 ;
魏新善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3, (03) :337-343
[5]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纪煤成气成藏特征 [J].
汪正江 ;
陈洪德 ;
张锦泉 ;
侯中健 .
矿物岩石, 2002, (03) :47-52
[6]   流体包裹体在古压力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J].
陈红汉 ;
董伟良 ;
张树林 ;
杨计海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3) :207-211
[7]   鄂尔多斯盆地的深盆气 [J].
闵琪 ;
杨华 ;
付金华 .
天然气工业, 2000, (06) :11-15+9
[8]   包裹体流体势图在油气运聚研究方面的应用 [J].
刘斌 ;
沈昆 .
地质科技情报, 1998, (S1) :82-87
[9]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古流体动力分析 [J].
王震亮 ;
陈荷立 .
沉积学报, 1998, (04) :105-108
[10]  
中国大气田及其气源.[M].戴金星等著;.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