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化石库的埋藏学和生态学初步研究
被引:28
作者:
朱茂炎
B.D.Erdtmann
赵元龙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
[2] TechnischeUniversittBerlin
[3] SekrEB
[4] ErnstReuterPlatz!Berlin
[5] 贵州工业大学资源工程系!贵阳
来源:
关键词:
凯里化石库;
埋藏学;
生态学;
中寒武世;
D O I:
10.19800/j.cnki.aps.1999.s1.003
中图分类号:
Q91 [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在详细的地层剖面和化石标本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 ,初步分析了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化石库的埋藏环境、化石保存状态和保存方式、以及矿物成分。认为凯里化石库形成于较深水的陆棚环境 ,海底位于风暴浪基面之下。由于有频率较高的间歇性沉积事件的侵入 ,沉积速率高 ,海底附近的生物群落的发展经常被沉积事件所中断 ,因此 ,化石库内很少有群落较长时间演替而形成的多类别生物尸体堆积的硬底层。正常堆积的化石层通常由一些发育时间较短的群落演替序列构成。一些能量较强的沉积事件对一些逃跑能力差的生物或原位快速掩埋 (如始海百合类、水母状动物等 ) ,或被卷入沉积物流体内后被快速埋藏 (如浮游型的三叶虫、水母状动物等 ) ,为凯里化石库中特异化石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沉积事件普遍较弱是凯里化石库内特异化石种类单调的最重要原因。底内生物的缺乏、极细颗粒的粘土沉积物对封闭在泥内的生物的完整保存起到了保护作用。早期成岩矿物 (黄铁矿 )对阻止软体腐烂和复制软体组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57+171
+171-174
页数:34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