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空间化的机制与建构

被引:14
作者
林滨
曹莉莉
机构
[1] 中山大学
关键词
意识形态空间化; “符号能指”; “价值隐喻”; “记忆询唤”; “情感共通”;
D O I
10.13713/j.cnki.cssci.2020.01.006
中图分类号
D64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科分类号
0305 ; 030505 ;
摘要
当代社会的空间转向与视觉文化的凸显共同推动着意识形态话语表征的"视觉景观式"发展,空间成为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隐性话语场所。借助于"符号能指"、"价值隐喻"、"记忆询唤"与"情感共通"等机制,意识形态空间化得以表达,意识形态功能得以实现。创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以提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与行为认同,可从空间可意象性的提升、日常公共空间景观的制作、纪念性空间的叙事转向等层面建构意识形态空间景观。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记忆二重性和社会本体论——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的社会理论传统 [J].
刘亚秋 .
社会学研究, 2017, 32 (01) :148-170+245
[2]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 [J].
卢永欣 .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1) :15-23
[3]  
集体记忆、公众历史与城市景观.[M].李娜.上海三联书店.2017,
[4]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人民出版社.2017,
[5]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莱考夫;约翰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6]  
政治心理学.[M].科塔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  
人造的路标.[M].赵海翔; 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8]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包亚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  
城市意象.[M].(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华夏出版社.2001,
[10]  
文化的解释.[M].(美)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著;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