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发展的前景

被引:25
作者
杨念群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关键词
在地化; 感觉主义; 地方史;
D O I
10.16240/j.cnki.1002-3976.2007.01.025
中图分类号
K0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兴起尽管有外来刺激作为自身的动力,但研究者“生活身份”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契合无疑是一重要特征,同时也与中国广大区域文化与社会演变的不平衡状态有关。区域演变的不平衡状态使得不同地区可提供给社会史研究者的探索场景和资料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容易使人们认为,具备某种“人类学”意义或价值的“区域”以及自幼生长于斯的学者,自然应具备某种先天性的研究优势,从而导致了社会史“在地化”研究取向的兴起。“在地化”经验通过历史感觉的积累与培育有可能提升中国历史学的研究品质,关键在于,须防止研究者的“在地”身份被本质化,从而限制研究者进行“跨区域”探索的视野。同时,本文亦提出在超越城乡二分对立框架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入观察中国人“感觉世界”的问题和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柳如是别传.[M].[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
  • [2] 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英)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Freedman)著;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 [3] 跳出原居民人类学的陷阱:次原居民人类学的立场、提纲与实践
    张少强
    古学斌
    [J]. 社会学研究, 2006, (02) : 107 - 13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