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海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被引:48
作者
颜昌宙
金相灿
赵景柱
沈兵
李宁波
黄昌筑
熊仲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重点实验室,云南大理州环境保护局,云南大理州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云南大理州环境保护局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泊生态环境创新基地,北京,北京,北京,大理,大理,北京,大理
关键词
洱海; 生态保护; 富营养化; 可持续利用对策;
D O I
10.13227/j.hjkx.2005.05.008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由于湖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增加,致使洱海出现了富营养化进程加剧、湖泊水位降低、湖滨带生境恶化、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2002年洱海入湖污染负荷量CODCr为3008t.a-1,总磷为137.31t.a-1,总氮为1426.35t.a-1,其营养盐负荷总磷和总氮均已超过洱海中营养水平下的环境容量.洱海已处在一个关键的敏感的营养状态转型时期,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提出明确洱海主导功能,注重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建立洱海湖滨带保护区,加强旅游污染控制,适当调整洱海水资源调度运行方式,并通过污水收集与处理工程、主要入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及农村环境改善工程、湖泊生态修复工程、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保护和改善洱海水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洱海水质的演变过程及趋势 [J].
郑国强 ;
于兴修 ;
江南 ;
何隆华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 (01) :99-102
[2]  
云南洱海湖滨带生态重建方案研究[J]. 颜昌宙,叶春,刘文祥.上海环境科学. 2003(07)
[3]  
云南洱海湖滨带生态重建方案研究[J]. 颜昌宙,叶春,刘文祥.上海环境科学. 2003 (07)
[4]   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特征分析及控制对策探讨 [J].
郭怀成 ;
孙延枫 .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5) :500-506
[5]   洱海富营养化探析及防治建议 [J].
李杰君 .
湖泊科学, 2001, (02) :187-192
[6]   洱海鱼类多样性危机及解危对策 [J].
杜宝汉 ;
李永安 .
环境科学研究, 2001, (03) :42-44+55
[7]   滇池水生植被演替及其与水环境变化关系 [J].
余国营 ;
刘永定 ;
丘昌强 ;
徐小清 .
湖泊科学, 2000, (01) :73-80
[8]   洱海生物群落的历史演变分析 [J].
吴庆龙 ;
王云飞 .
湖泊科学, 1999, (03) :267-273
[9]   大理州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 [J].
杨苏树 ;
倪喜云 .
农业环境与发展, 1999, (02) :44-45
[10]   人类活动对洱海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J].
王云飞 ;
潘红玺 ;
吴庆龙 ;
黄群 .
湖泊科学, 1999, (02) :1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