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淫羊藿黄酮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的比较

被引:40
作者
王婷 [1 ]
张金超 [2 ]
陈瑶 [2 ]
黄锋 [1 ]
杨梦甦 [2 ]
肖培根 [1 ]
机构
[1]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用植物研究所
[2]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关键词
淫羊藿; 黄酮; 抗氧化; 抗肿瘤;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5 [中药实验药理];
学科分类号
1008 ;
摘要
目的:初步探讨淫羊藿黄酮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的关系以及抗肿瘤作用与取代基的关系。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淫羊藿中单体黄酮成分,根据化合物光谱数据(ESI-MS,1HNMR和13CNMR)鉴定其结构,利用MTT法和DPPH法测定6个单体黄酮的细胞毒性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结果:从地上部分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淫羊藿苷(Ⅰ),木犀草素(Ⅱ),宝藿苷II(Ⅲ),金丝桃苷(Ⅳ),朝藿素B(Ⅴ)及宝藿苷I(Ⅵ)。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3.125~200μmol.L-1剂量,化合物Ⅰ,Ⅲ和Ⅵ对DPPH自由基基本上没有清除作用,而化合物Ⅱ,Ⅳ和Ⅴ对DPPH则显示出了较好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并随浓度的增加清除作用增强,其作用强度明显好于维生素C;化合物Ⅰ,Ⅱ,Ⅴ和Ⅵ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生长均表现出增殖抑制作用,而化合物Ⅲ和Ⅳ对2种细胞株的生长则基本没有影响。结论:B环是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主要活性部位;黄酮8-位异戊烯基取代不是其抗肿瘤活性的决定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715 / 71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淫羊藿属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J].
李作洲 ;
徐艳琴 ;
王瑛 ;
黄宏文 .
中草药, 2005, (02) :289-295
[2]   淫羊藿甙抑制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 [J].
张玲 ;
王芸 ;
毛海婷 ;
温培娥 ;
崔树龄 ;
李晓冰 .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2, (03) :191-194+196
[3]   淫羊藿甙抗癌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J].
毛海婷 ;
张玲 ;
王芸 ;
李晓冰 .
中药材, 2000, (09) :554-556
[4]   淫羊藿甙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 [J].
赵勇 ;
崔正言 ;
张玲 ;
李淑贞 .
中华肿瘤杂志, 1997, (01) :54-56+84
[5]  
朝鲜淫羊藿和万山淫羊藿化学成分的研究.[D].李文魁.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