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会发展的法团主义之道——能促型国家与国家和社会的相互增权

被引:102
作者
顾昕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关键词
国家法团主义; 社会法团主义; 能促性国家; 公民社会; 社会团体;
D O I
10.16235/j.cnki.33-1005/c.2004.06.010
中图分类号
D523 [行政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在过去 2 0多年间 ,大量新型社团涌现 ,众多官办社团也开始培育其自主性。在教育与学术、工商管理、文化娱乐和专业人士领域 ,社团的发展更加迅速。社团空间的监管体系具有强烈的国家法团主义特征 ,高度强调国家的控制 ,同时在社团的唯一性、代表性、垄断性等方面 ,施加严格限制。推进公民社会发展之道在于打破国家与社会零和博弈的陈腐观念 ,代之以国家与社会相互增权的新理念。国家发挥能促性角色 ,走向社会法团主义 ,推进民间组织在社会公益领域中发展 ,反过来可以有效增强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全球公民社会[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M.Salamon)等著, 2002
[2]  
权力的转移[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康晓光著, 1999
[3]  
法团主义[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静著, 1998
[4]  
论美国的民主[M]. 商务印书馆[法]托克维尔(Tocqueville,O·de) 著, 1988
[5]  
BusinessAssociationsandtheNewPoliticsEconomyofThailand:FromBureaucraticPolitytoLiberalCorporatism. AnekLaothamatas. Westview . 1992
[6]  
TheEnablingState. NeilGilbert,BarbaraGilbert. OxfordUniversityPress . 1989
[7]  
Plur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ellectual Public Spaces in Contemporary Chi-na. Gu,Xi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 1998
[8]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CornellUniversity Press . 1999
[9]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ang Tsou.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6
[10]  
CivilSocietyinAsia. DavidC .Schak,WayneHudson. AshgatePublishing .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