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贫困地区旅游开发优势及现实意义——以鄂西北地区为例

被引:11
作者
辛建荣
庄小丽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
[2] 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系 湖北武汉
[3] 湖北武汉
关键词
贫困地区; 旅游开发优势; 旅游扶贫意义; 鄂西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摘要
以鄂西北地区的襄樊市、十堰市和神农架林区为例,分析了该区的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旅游资源特征,旅游环境现状及其开发优势;阐述了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规划对扶贫工作的促进作用和扶贫旅游的现实意义。本区的多数县市处于山地环境,地形崎岖,交通受到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扶贫任务依然艰巨。本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有些资源的品位也很高,可以总括为"531优势":即人文旅游资源的五大文化特点———楚国发祥地(楚文化)、三国之源(三国文化)、流放文化、道教文化、郧阳猿人(古人类文化),形成明显的锁定效应;自然旅游资源的三大品牌———纳入"世界自然保护区网"的神农架,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声誉的郧县恐龙蛋化石基地,正在规划的武当山国家级地质公园;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隆中风景名胜区"。其资源环境优势在于,自然生态优美、环境污染轻、空气质量好、气候适宜、土特产品丰富。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并按照"PPT"战略实施扶贫计划,将有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506 / 50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可持续旅游及其区域实现途径探讨—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J].
陈忠晓 ;
王仰麟 ;
刘忠伟 ;
牛亚菲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1, (02) :144-151
[2]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J].
张燕 ;
张洪 ;
彭补拙 ;
不详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1, (02) :138-143
[3]   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J].
朱明芳 .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03) :65-67
[4]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中国旅游出版社 , 吴必虎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