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影响新态势及其应对

被引:16
作者
毕宏音
机构
[1]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天津舆情研究中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影响; 新态势; 应对;
D O I
10.19631/j.cnki.css.2017.12.007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TP18 [人工智能理论];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081104 ; 0812 ; 0835 ; 1405 ;
摘要
基于舆情研究,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中显现出互为镜像、互为嵌入和互为信息的人机关系趋势。这将可能引发对生物与器物、时间与空间、真实与虚拟、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开放分享与芯片沉默的认知变化,同时,也会带来乐观与悲观、观望与摇摆等各类社会心态,催生出离线的高度在线化、人机互动结构的组织化、勤于创造与思想惰怠两极分化、人工智能亚文化博兴和新的信息沟等社会现象。亟需通过树立新发展理念、智慧服务、制度保障、科普宣传教育、政策安排等加以有效回应。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浅谈人工智能与游戏思维 [J].
刘伟 ;
王目宣 .
科学与社会, 2016, (03) :86-103
[2]   人工智能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及哲学反思 [J].
杜森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8 (02) :134-138
[3]   互联网思维的舆情表达与节点把握 [J].
毕宏音 .
重庆社会科学, 2015, (05) :78-86
[4]   中国移动互联网虚拟社会发展特征与治理体系 [J].
毕宏音 .
电子政务, 2014, (08) :61-68
[5]   物联网社会冲击的若干思考 [J].
刘永谋 ;
吴林海 ;
叶美兰 .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3 (01) :1-7
[6]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沟通难题——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察 [J].
梁哲 ;
许洁虹 ;
李纾 ;
孙彦 ;
刘长江 ;
叶先宝 .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02) :25-30
[7]   科学认识论的五形态及其对人工智能的意义 [J].
洪伟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 (02) :17-20+33
[8]   人工智能和思维的关系初探 [J].
张保生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986, (01) :58-64
[9]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
[10]  
现代汉语词典.[M].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