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45年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

被引:5
作者
杨启光
机构
[1] 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
关键词
华人社会; 新客; 土生; 中华; 印度尼西亚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为作者长篇论文《1945年以前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初探》(共分五部分)中的第二、三、四部分。为便于读者了解论文全貌,现将文章其他部分以提要的形式一并撮述: 所谓印尼华人的华人观,指的是印尼华人对自身及自身同中华民族和中国,荷属东印度印尼原住民族,印尼民族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关系的总体观念。它包括印尼华人对华人内部关系的认识和对华人外部关系的认识两方面,是两者有机的统一。印尼华人的华人观的产生可以一直追溯到汉代,但直到唐末以前华人成批移居的现象尚未出现。自唐末至19世纪中叶印尼华人的华人观逐渐演化发展为二元化的格局:一种是“以唐人自居为荣”的“唐人观”:另一种可称之为“息览观”,它是一批不奉中华文化习俗而改奉当地社会习俗,但又不肯认同于原住民族的华人所持的华人观。19世纪末,“番化”华人虽然出现一种“回归”趋势,但印尼华人的华人观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并存着“唐人侨生二分的唐人观”和“新客土生的帕拉纳甘观(Peranakan)”。总的看来,19世纪以前华人观多元化的进程是缓慢的,基本同步于民族间的自然同化进程,与国家观念、政治观念尚未发生严重纠葛,是一种比较单纯的民族观、种族观。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9
页数:19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