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乙醇燃料均质压燃的燃烧循环变动
被引:4
作者
:
彭亚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彭亚平
[
1
]
郭英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郭英男
[
1
]
黄为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黄为钧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谭满志
[
1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董磊
[
1
]
王志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车辆排放与节能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王志伟
[
2
]
机构
:
[1]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2]
车辆排放与节能重庆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来源
: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
2007年
/ 02期
关键词
:
动力机械工程;
乙醇;
燃烧;
均质压燃;
循环变动;
D O I
:
10.13229/j.cnki.jdxbgxb2007.02.011
中图分类号
:
TK421 [理论];
学科分类号
:
080703 ;
摘要
:
在一台由CA6110柴油机改造而成的单缸发动机上进行了乙醇燃料均质压燃燃烧循环变动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增大,最大燃烧压力、平均指示压力、燃烧持续期的循环变动均增大,燃烧始点的标准偏差减小。随着进气温度的升高,最大燃烧压力升高,而平均指示压力先升高后下降,两者的循环变动均减小,燃烧始点的循环变动增大,燃烧持续期缩短,循环变动减小。引入适量的EGR能显著地改善燃烧速率,降低最大压升率,但EGR过大会使混合气不能稳定、连续地着火燃烧。
引用
收藏
页码:301 / 30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乙醇燃料内燃机均质压燃的工作区域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金山
;
郭英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郭英男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谭满志
;
黄为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黄为钧
;
杨立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杨立平
;
高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高原
.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
(03)
:327
-330
[2]
火花点火发动机压力循环变动的评价方法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兴虎
;
蒋德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蒋德明
;
沈惠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沈惠贤
.
内燃机学报,
2000,
(02)
:171
-174
[3]
Estimation ofcombustion variability using in-Cylinder ionizationmeasurements .2 Bytter S,Rognvaldsson T,Wickstr N. SAE Paper,2001-01-3485 .
←
1
→
共 3 条
[1]
乙醇燃料内燃机均质压燃的工作区域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金山
;
郭英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郭英男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谭满志
;
黄为钧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黄为钧
;
杨立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杨立平
;
高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高原
.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
(03)
:327
-330
[2]
火花点火发动机压力循环变动的评价方法研究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兴虎
;
蒋德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蒋德明
;
沈惠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北京
沈惠贤
.
内燃机学报,
2000,
(02)
:171
-174
[3]
Estimation ofcombustion variability using in-Cylinder ionizationmeasurements .2 Bytter S,Rognvaldsson T,Wickstr N. SAE Paper,2001-01-3485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