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伊瑟尔的“召唤结构”

被引:37
作者
刘涛
机构
[1]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召唤结构; 不确定性; 文学接受; 读者阅读; 文本创作; 伊瑟尔; 文学文本; 文学作品;
D O I
10.16566/j.cnki.1003-5672.2016.03.011
中图分类号
I0 [文学理论];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1 ;
摘要
<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一次重大转向:由文本中心研究转向读者中心研究。这一转向的实绩是接受美学成为西方重要理论流派和批评思潮。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是对西方现象学和阐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愈来愈重视读者角色在文学审美接受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意味着建立以阅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原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作为西方接受理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文学理论教程.[M].童庆炳;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M].金雅著;.商务印书馆.2005,
[3]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M].胡经之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西方美学通史.[M].蒋孔阳;朱立元主编;朱立元;张德兴等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  
西方美学通史.[M].范明生著;蒋孔阳;朱立元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  
接受理论.[M].张廷琛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
[7]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波)英加登(Ingarcden;R.)著;陈燕谷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8]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英)伊格尔顿(Eagleton;T.)著;伍晓明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