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义与刑法规范

被引:22
作者
刘仁文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刑法室
关键词
反恐怖主义; 定义; 恐怖活动组织; 恐怖主义犯罪; 极端主义; 犯罪化; 行政认定; 预备行为; 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 暴力犯罪; 全国人大常委会; 刑法修正案; 国家机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正>在刑法领域,存在一个如下公式:犯罪引发立法,立法牵动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又反过来改进立法和犯罪对策。由于恐怖主义犯罪在中国出现较晚,因而在刑事立法上的反应也较迟,相应地,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理论研究较之西方也就带有明显的滞后性。1在1997年之前,我国刑事法学界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从1997年《刑法》增设"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之后,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增多;至2001年美国"9·11"事件催生以反恐为主要内容的《刑法修正案(三)》,遂使我国的恐怖主义犯罪研究进入繁荣时期。
引用
收藏
页码:168 / 17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恐怖组织认定模式之研究 [J].
赵秉志 ;
杜邈 .
现代法学, 2006, (03) :106-111
[2]  
刑事法治视野下的社会稳定与反恐[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刘仁文, 2013
[3]  
刑法历次修正案权威解读[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周光权, 201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全国人大法工委刑法室, 2009
[5]  
中国有组织犯罪研究[M]. 群众出版社 , 何秉松, 2009
[6]  
恐怖主义·邪教·黑社会[M]. 群众出版社 , 何秉松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