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

被引:9
作者
范志平 [1 ]
曾德慧 [1 ]
刘大勇 [1 ]
余新晓 [2 ]
牛健植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大青沟沙地生态实验站
[2] 北京林业大学土木保持学院
关键词
林带; 风速分布特征; 有效防护面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27.24 [农田防护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揭示防护林带对旷野风速运动变化所产生的作用,通过空间多点观测,来研究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区风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带背风面2.5~19H范围内形成的风速降低区,是林带主要保护区和作用范围。其中,4~13H区域内由旷野最大风速值6.4m/s降低至2.7~5.0m/s,风速降低幅度为29.7%57.8%;13~19H区域内风速分布为5.0~6.0m/s,降低约6.3%21.9%。在林带迎风面3.5H范围内形成的次降风区,风速降低了0.4~1.0m/s;林带附近乱流交换比较强烈,而且在林带两端处略偏向林带背风面有两个较大的动力速度增强区,风速超过7.0m/s,甚至达到7.5m/s。在林带的垂直方向不同区间的垂线上风速变化不同,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并不完全相同。据此提出林带“有效防护面积”的新概念,是表征单条林带防护作用大小的客观指标,能准确地表达农田防护林带的防护区域范围和防护程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38 / 14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及措施探讨 [J].
李凤升 ;
赵俊平 ;
赫丛喜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05) :510-511
[3]   农牧防护林网区域性防风效应及评价模型 [J].
朱廷曜 ;
周广胜 .
林业科学, 1993, (06) :509-514
[4]   农田林网地区风速减弱规律的探讨 [J].
朱廷曜 ;
周广胜 .
应用生态学报, 1993, (02) :136-140
[5]   林带迎风防护区中风速分布的模拟研究 [J].
张翼 ;
张厚瑄 .
科学通报, 1986, (13) :1015-1018
[6]   论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 [J].
卫林 ;
江爱良 ;
张翼 .
科学通报, 1985, (19) :1567-1570
[7]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Windbreak Flow [J].
Edward G. Patton ;
Roger H. Shaw ;
Murray J. Judd ;
Michael R. Raupach .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1998, 87 :275-307
[8]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budgets from a large-eddy simulation of airflow above and within a forest canopy [J].
Michael J. Dwyer ;
Edward G. Patton ;
Roger H. Shaw .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1997, 84 :23-43
[9]  
H. Zhang,J. R. Brandle,G. E. Meyer,L. Hodg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 windspeed and windspeed reduction in shelter[J].Agroforestry Systems,1995
[10]  
姜凤歧主编.林带经营技术与理论基础[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