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湖北清江和尚洞洞穴滴水脂肪酸分布特征及其古生态意义
被引:16
作者:
黄咸雨
[1
]
蒲阳
[1
]
崔景伟
[1
]
吴勇民
[2
]
李秀丽
[2
]
黄俊华
[1
]
胡超涌
[1
]
谢树成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来源: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洞穴滴水;
类脂物;
微生物;
土壤;
石笋;
脂肪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对采自湖北省清江和尚洞滴水样品,采用XAD大孔径树脂吸附法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出种类丰富的脂肪酸,包括直链(nC12∶0~nC30∶0)与支链(iC14∶0~iC26∶0,及aC15∶0和aC17∶0)饱和脂肪酸,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nC15∶1,nC16∶1,nC17∶1和nC18∶1),多不饱和脂肪酸(nC18∶2)及微量的支链不饱和脂肪酸(iC17∶1)。滴水脂肪酸分布特征显示有机质以微生物来源为主,兼有高等植物贡献。占优势的偶碳直链饱和脂肪酸(主要是nC16∶0,nC18∶0和nC14∶0),含量相对较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微藻。滴水中还检出含量较高的nC17∶1和nC15∶1及微量的iC17∶1和iC15∶1,它们很可能来自洞顶土壤厌氧层中的硫酸盐还原菌。洞顶土壤、滴水与现代石笋碳酸钙沉积脂肪酸分布对比揭示,石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土壤,也有地下水微生物及洞穴原地微生物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401 / 407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