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的“博通”与“专精”

被引:40
作者
王义遒
机构
[1] 北京大学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培养目标; 博通; 专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博通"与"专精"是一对矛盾,如何处理这对矛盾是高等学校制订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个难题。本文从分析一般教育目标出发,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剖析了实际教育目标时而偏向"博通"、时而偏向"专精"的历史渊源,指出总的趋势倾向于培养"专才"。文章还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分化与综合的角度讨论了"博通"与"专精"的关系;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分析了两种带有不同偏向的人才的特点,从而认为社会一般也更垂青于专门人才。根据对高等教育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创新要求的分析,文章得到了关于理解"博通"与"专精"关系的七点结论。鉴于"通才教育"概念容易引起歧义,建议在今后高等教育讨论中不用"通才教育"这一名词。最后,文章提出了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处理"博通"与"专精"关系的四条原则,特别指出学校定位与国情是具体处理"博通"与"专精"的决定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5 / 1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历史与比较的视角 [J].
黄福涛 .
复旦教育论坛, 2006, (04) :19-24+43
[2]   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 [J].
甘阳 .
读书, 2006, (04) :3-12
[3]  
复杂性新探.[M].北京大学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 编.人民出版社.2007,
[4]  
蔡元培教育思想论析.[M].梁柱; 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过去的大学.[M].钟叔河;朱纯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6]  
逝去的大学.[M].陈远编;谢泳;智效民等著;.同心出版社.2005,
[7]  
课程与教学哲学.[M].张楚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  
大学精神.[M].杨东平主编;.文汇出版社.2003,
[9]  
京师大学堂档案选编.[M].北京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  
高等教育哲学.[M].(美)约翰·S.布鲁贝克(JohnS.Brubacher)著;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