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变化分析

被引:28
作者
陈成忠 [1 ,2 ]
林振山 [2 ]
机构
[1]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物承载力; 构成比例; 预测模型;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149 [生态学其他分支学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中国1995-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各构成组分。运用统计—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各组分构成比例变化的普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以能源足迹和耕地足迹为主,耕地、林地、建设等足迹比例在波动中不断下降,草地、水域足迹比例先上升后下降,能源足迹比例不断增加;人均生物承载力构成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水域承载力比例相差不多,草地承载力比例最小,其中耕地、草地承载力比例不断增加,林地、水域、建设等承载力比例不断下降,且变化幅度均很小。②2007-2015年,耕地、林地足迹比例继续下降,草地、水域、能源足迹比例将逐渐上升,建设足迹比例将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出现增加趋势。耕地、林地、草地等承载力比例将不断增加,其中耕地、林地承载力比例增加幅度很小,草地承载力比例相对增幅较大;水域、建设承载力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文章还探讨了可能导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523 / 153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国家生态压力与生态利用效率研究
    顾晓薇
    王青
    王军
    张波
    丁一
    李广军
    [J]. 资源科学, 2007, (01) : 142 - 146
  • [2] 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6) : 69 - 78
  • [3] 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趋势外推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应用
    韩晓卓
    张彦宇
    李自珍
    [J]. 草业学报, 2006, (05) : 129 - 134
  • [4]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动规律研究
    管卫华
    顾朝林
    林振山
    [J].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3) : 401 - 407
  • [5] 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研究
    刘建兴
    顾晓薇
    李广军
    王青
    刘浩
    [J]. 资源科学, 2005, (05) : 33 - 39
  • [6] 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
    任志远
    黄青
    李晶
    [J]. 地理学报, 2005, (04) : 597 - 606
  • [7] 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
    徐中民
    程国栋
    邱国玉
    [J]. 地理学报, 2005, (02) : 198 - 208
  • [8] 多层次统计-动力建模及其应用
    林振山
    刘会玉
    [J]. 数学物理学报, 2004, (02) : 185 - 192
  • [9] 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M]. 气象出版社 , 林振山, 2003
  • [10]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household activity in Spain
    Sanchez-Choliz, Julio
    Duarte, Rosa
    Mainar, Alfredo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2 (02) : 308 -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