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立油田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形成原因

被引:7
作者
王建国
何顺利
刘广峰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
关键词
低渗透; 砂岩裂缝; 储层; 扶杨油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描述了新立油田扶杨油层裂缝发育的特征和规律。通过从沉积相类型、储层岩石学特征、主要成岩作用、区域构造背景、新构造演化的角度来分析该区低渗透裂缝性砂岩储层形成的原因,认为沉积、成岩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原因;钙质胶结为主的砂岩是裂缝形成的岩性基础;在区域构造背景以及该区特定构造演化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新立油田扶杨油层呈现低渗透裂缝性的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4 / 6+119 +11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朝阳沟油田构造裂缝及其有效性研究 [J].
孙贻铃 ;
王秀娟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01) :33-34+106
[2]   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裂缝与地应力研究 [J].
王秀娟 ;
杨学保 ;
迟博 ;
孙贻铃 ;
刘卫丽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 (05) :88-90+125
[3]   火烧山油田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新认识 [J].
王国先,翟兰新 .
新疆石油地质, 1996, (02) :180-183+205-206
[4]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新立地区扶余油层成岩作用初步研究 [J].
白玉润 .
石油实验地质, 1987, (02) :151-163+196
[5]   中国松辽盆地的构造发育特征与油气聚集 [J].
杨继良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83, (03) :9-20
[7]  
低渗透油气田研究与实践[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闵琪等主编,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