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施肥处理下双季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全年观测研究

被引:43
作者
石生伟 [1 ,2 ]
李玉娥 [1 ]
李明德 [3 ]
万运帆 [1 ]
高清竹 [1 ]
彭华 [3 ]
秦晓波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
关键词
稻田; CH4; N2O; 施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取湖南典型红壤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施肥对照(CK)、常规施化肥(NPK)、新鲜稻草与化肥配施(RS+NPK1)、菌渣与化肥配施(MR+NPK1)、新鲜牛粪与化肥配施(CD+NPK2)和沼渣与化肥配施(BD+NPK2)等6个处理的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为期一年的观测(早稻、晚稻和休闲期),研究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CH4排放均表现出"早稻生长期少,晚稻生长期多,休闲期弱"的特点,而N2O排放主要发生在水稻生长期内(78%以上),休闲期内排放较少。NPK的CH4排放比CK增加了35%,差异不显著(P>0.05,P是拒绝原假设的犯错概率)。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中,RS+NPK1和CD+NPK2的CH4全年累计排放量分别是MR+NPK1和BD+NPK2的2.44和2.45倍(P<0.05),但后者的N2O全年累计排放量分别比前者提高了59%和102%(P>0.05)。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使稻田氮肥N2O-N直接排放系数降低45%~80%。相关环境因素分析表明,水、热变化是驱动稻田CH4排放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未发现水分变化与N2O排放通量之间存在直接联系,而且CH4和N2O在排放时间上不存在消长关系。CH4和N2O的整体温室效应表明,CH4是当地双季稻田的主要温室气体。采用腐熟后的菌渣和沼渣代替新鲜的稻草和牛粪还田可以使稻田CH4排放量降低约60%,CH4和N2O的整体温室效应降低约50%,而稻谷产量保持不变。
引用
收藏
页码:707 / 7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 [1] 中国稻田CH4和N2O排放及减排整合分析
    石生伟
    李玉娥
    刘运通
    万运帆
    高清竹
    张仲新
    [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4) : 2923 - 2936
  • [2] 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双季稻田氮素形态变化
    李冬初
    徐明岗
    李菊梅
    秦道珠
    八木一行
    宝川靖和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02) : 303 - 310
  • [3] 有机肥料氮替代部分化肥氮对稻谷产量的影响及替代率
    孟琳
    张小莉
    蒋小芳
    王秋君
    黄启为
    徐阳春
    杨兴明
    沈其荣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2) : 532 - 542
  • [4] 间歇灌溉模式下稻田CH和NO排放及温室效应评估
    袁伟玲
    曹凑贵
    程建平
    谢宁宁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12) : 4294 - 4300
  • [5]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张福锁
    王激清
    张卫峰
    崔振岭
    马文奇
    陈新平
    江荣风
    [J]. 土壤学报, 2008, (05) : 915 - 924
  • [6] 华东稻麦轮作农田CH4、N2O和NO排放特征
    周再兴
    郑循华
    王明星
    Klaus ButterbachBahl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6) : 751 - 760
  • [7] 华南丘陵地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晚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刘惠
    赵平
    林永标
    饶兴权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6, (04) : 269 - 274
  • [8] 耕作制度对川中丘陵区冬灌田CH和NO排放的影响
    江长胜
    王跃思
    郑循华
    朱波
    黄耀
    [J]. 环境科学, 2006, (02) : 207 - 213
  • [9] 华南丘陵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早稻田CH4和N2O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异
    刘惠
    赵平
    林永标
    饶兴权
    王跃思
    [J]. 生态环境, 2006, (01) : 58 - 64
  • [10] 冬水田休闲期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研究
    马秀梅
    朱波
    杜泽林
    郑循华
    [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6) : 1199 -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