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代金:与麻粒岩的形成及地壳中氧化还原分带的关系

被引:3
作者
E.M.Cameron
戴爱华
吴志勤
机构
[1] 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麻粒岩; CO; 粒变岩; 区域变质岩; 地壳; 地球外壳; 地球内部; 亲石元素; 流体; 太古代金矿床; 大离子; 碳酸盐化; 地壳岩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太古代是金矿化的主要时期。太古代岩石仅占出露地壳的~12%,但产金却占世界金的一半以上。最主要的脉金矿床形成于2.7±0.2Ga。这一时期与地壳增厚和稳定的时期相应,其中大部分时间为麻粒岩形成的时间。地幔CO2沿剪切带向上连续流动是导致角闪岩脱水形成麻粒岩的一种方式,同时引起大离子亲石元素向地壳上部的迁移。太古代脉金矿床是在地壳中部沿剪切带形成的。它们的周围为CO2交代作用带,许多这种交代作用带延伸达几公里;δ13C资料表明,这些CO2为初生的。业已证明,某些大型太古代金矿床是由比较氧化的热液流体形成的。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的CO2流可能只是在比较氧化的条件下发生,因为这样的条件允许游离的CO2蒸气存在于地壳下部。这样的条件也有利于金的和有伴生硫化物的溶解,并有利于它们呈CO2-H2O流体迁移到地壳中部,流体中的H2O来自角闪岩的脱水。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42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