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7
作者
白静 [1 ,2 ]
马延吉 [1 ]
温兆飞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循环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区域差异; 辽宁省;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12.06.019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F205 [资源、环境和生态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120405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科学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及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3R"原则构建了辽宁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GIS方法对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14个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整体上沿海地区好于内陆地区;沈大沿线好于周边地区,并向东西两侧逐级递减;资源型城市水平普遍偏低;辽西半干旱地区水平最低。最后分析影响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87 / 19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J].
乔瑞中 ;
姜国刚 ;
张兴福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7 (12) :109-110+121
[2]   基于DEA的燃煤电厂循环经济评价研究 [J].
曾绍伦 ;
任玉珑 ;
王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 19 (03) :113-118
[3]   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J].
韩增林 ;
王泽宇 .
地理科学, 2009, 29 (02) :147-153
[4]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J].
贾士靖 ;
刘银仓 ;
王珊珊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8, (04) :436-440
[5]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J].
刘浩 ;
王青 ;
宋阳 ;
李广军 ;
李连德 .
资源科学, 2008, (02) :192-198
[6]   基于生态足迹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 [J].
张杰 ;
赵峰 ;
刘希宋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 (08) :81-85
[7]   中国省区循环经济预评估及区域差异研究 [J].
白露 ;
白永秀 ;
薛耀文 ;
陈芳 .
地理科学, 2007, (02) :149-155
[8]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以常州市武进区为例 [J].
黄和平 ;
毕军 .
资源科学, 2006, (06) :20-27
[9]   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 [J].
诸大建 ;
邱寿丰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05) :1-6
[10]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 ;
李德水 ;
张为民 .
统计研究, 2006, (09)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