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气象卫星主要技术进展

被引:28
作者
唐世浩
邱红
马刚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关键词
卫星遥感; 气象卫星; 风云卫星; 辐射定标; 有效载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14.4 [气象卫星];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近20年来,中国风云气象卫星完成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从单一探测到综合探测、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定量化的发展目标,风云卫星数据预处理、产品生成、数据应用技术取得全面进步。在地理定位方面,通过发展自主的地理定位算法,持续优化算法精度,业务定位精度提高到1个像素。在辐射定标方面,发展了基于月球订正的星上内黑体定标算法、深对流云定标、月亮定标和交叉定标等算法,建立了综合定标系统,太阳反射波段平均定标偏差小于5%,红外通道平均定标偏差小于0.5 K。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体系,具备数十种大气、陆地、海洋、空间天气定量遥感产品生产能力,部分产品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天气、气候、生态、环境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通过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严格测试评估,在国际顶级数值预报模式中得到同化应用,标志着风云气象卫星部分仪器数据质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虽然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观测体系基本形成、观测精度不断提高、业务服务能力日趋增强,但仍存在仪器稳定性差、探测能力有限、探测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风云气象卫星未来发展需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合理的多星综合观测体系,重点是优化高中、低气象卫星轨道配置方案,建立多星联合组网观测体系,增强全球监测能力,提高时空分辨率;(2)提高探测精度,包括发展高精度星上定标系统,提高观测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发展先进的卫星数据处理和产品反演算法等;(3)增强探测能力,重点是加强新型探测方法、探测技术研究,逐步实现对气象全要素的遥感探测,(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短时强对流等灾害天气监测能力;(5)提高卫星观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满足气候变化研究的需求;(6)增强多源数据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气象卫星的应用效益。
引用
收藏
页码:842 / 8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FY-3A/MERSI热红外通道在轨辐射定标精度评估[J]. 徐娜,胡秀清,陈林,张勇,胡菊旸,孙凌.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12)
[2]   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处理算法的若干创新 [J].
许健民 ;
郭强 ;
陆其峰 ;
陆风 ;
张晓虎 .
气象学报, 2014, 72 (05) :1023-1038
[3]   区域扫描模式下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姿态求解方法 [J].
魏彩英 ;
张晓虎 ;
赵现纲 ;
韩琦 ;
林维夏 .
应用气象学报, 2014, (05) :592-599
[4]   风云二号卫星在轨辐射定标技术进展 [J].
郭强 ;
陈博洋 ;
张勇 ;
徐娜 ;
冯绚 ;
杨昌军 ;
王新 ;
韩秀珍 ;
李元 ;
胡秀清 ;
张志清 .
气象科技进展, 2013, (06) :6-12
[5]   风云三号A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反射太阳波段辐射定标 [J].
胡秀清 ;
孙凌 ;
刘京晶 ;
丁雷 ;
王向华 ;
李元 ;
张勇 ;
徐娜 ;
陈林 .
气象科技进展, 2013, (04) :71-83
[6]   我国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工程地面应用系统 [J].
卢乃锰 ;
董超华 ;
杨忠东 ;
施进明 ;
张鹏 .
中国工程科学, 2012, 14 (09) :10-19
[7]   风云三号卫星的定量遥感应用能力 [J].
张鹏 ;
杨虎 ;
邱红 ;
马刚 ;
杨忠东 ;
卢乃锰 ;
杨军 .
气象科技进展, 2012, 2 (04) :6-11
[8]   风云气象卫星40年:国际背景下的发展足迹 [J].
杨军 ;
许健民 ;
董超华 .
气象科技进展, 2011, (01) :6-13+24
[9]   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遥感图像地理定位方法 [J].
关敏 ;
谷松岩 ;
杨忠东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8, 23 (06) :712-716+608
[10]   极轨气象卫星有效载荷航空校飞数据地理定位 [J].
杨磊 ;
杨忠东 ;
张里阳 ;
王天天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8, (30) :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