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133
作者:
王夏
[1
,2
]
胡新
[3
]
孙忠富
[1
,2
]
杜克明
[1
,2
]
宋广树
[1
,2
]
任德超
[3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
[2]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
[3] 河南省商丘市农科所
来源:
关键词:
播期;
播量;
小麦;
群体性状;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种植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矮抗58’和‘豫农949’)、不同播期(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10月27日和11月3日)和不同播量(60kg/hm2、120kg/hm2和180kg/hm2)3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矮抗58’比‘豫农949’产量高597.30kg/hm2;半冬性品种‘矮抗58’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6日,弱春性品种‘豫农949’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20日,10月20日以后随播期推迟小麦产量显著下降;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播期下以60~120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10月27日、11月3日播期下以120~180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通过对播种期和密度的组合分析,2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上旬,播量60~120kg/hm2较为适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小麦全生育期缩短,但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不大;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品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播期、播期与密度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70 / 176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