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围产儿死亡监测与干预研究(1988~1997年)

被引:43
作者
沈汝棡
熊昭理
丁辉
邢爱华
白露
潘迎
肖珣
机构
[1] 北京市妇幼保健所
[2] 北京市卫生局妇幼处
关键词
婴儿死亡率; 死亡原因; 前瞻性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14.7 [围产期医学];
学科分类号
100211 ;
摘要
目的 探讨北京市围产儿死亡变化规律及干预措施成效。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988 至1997 年围产儿死亡情况连续监测,进行动态数列分析。 结果 1988 年围产儿死亡率15 .73 ‰,1997 年10 .93 ‰,下降显著。下降速度大约每隔3 年下降10% 。围产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畸形、新生儿疾病、胎儿因素、脐带因素等。死胎死产主要死因为脐带缠绕、胎儿窘迫、胎盘早剥等,早期新生儿主要死因为早产、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前后五年主要死因死亡专率有明显下降,如神经管畸形、早产、窒息、吸入性肺炎、胎儿窘迫。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及创造条件可避免城市占25 % ,农村占41% 。 结论 十年来北京市采取的降低围产儿死亡的各项干预措施是科学的、有效的,2000 年实现NPA 目标是可能的
引用
收藏
页码:4 / 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降低上海市围产儿死亡率适宜技术的应用与效果 [J].
杨文蔚 ;
周冰华 .
中国妇幼保健, 1994, (05)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