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地震波速度剖面的重力拟合及花岗岩带

被引:8
作者
袁惟正
徐新忠
雷江锁
袁学诚
机构
[1]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2] 陕西省地质勘查开发局第二综合物探大队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4] 陕西西安
[5] 北京
关键词
大别山构造带; 宽角反射地震; 重力异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笔者对穿越大别山造山带的六安—大冶宽角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力拟合。拟合结果表明严格按宽角反射地震速度换算成的密度剖面所产生的是一个重力高,它反映出大别山是一个穹隆,与实测大别山重力低大相径庭。只有将位于大别山山根上,南北大别之间设置一个从地表直达莫霍界面的巨大低密度体,重力曲线才能得到很好的拟合。这个低密度体应为近北西走向的花岗岩带。它与反射地震剖面上石镇透明反射地震带位置吻合,但宽度远较反射地震透明带为大。重力曲线的拟合进一步说明,在华北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白垩纪时,大别山出现一个伸展期,在这个时期,大别山穹隆形成,并伴随有大规模花岗岩的侵入,超高压变质岩从地壳中下部折返到地表。研究说明,联合应用反射地震、宽角反射地震和重力,进行综合解释是必要的,可以得到更令人信服的地质结论。
引用
收藏
页码:235 / 23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大别造山带140~85Ma热窿伸展作用——年代学约束 [J].
许长海 ;
周祖翼 ;
马昌前 ;
PW.Reiners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925-937
[2]   大别造山带的地壳结构研究 [J].
王椿镛 ;
郑金涵 ;
胡鸿翔 ;
楼海 ;
张先康 ;
宋松岩 ;
陈步云 ;
陈学波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3) :221-226
[3]  
秦岭-大别山地区重力场的分解与立交桥构造[J]. 袁惟正,刘寿彭,袁学诚.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