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

被引:134
作者
刘耀彬
宋学锋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模式; 判据;
D O I
10.13249/j.cnki.sgs.2005.04.004
中图分类号
F291.1 [城市发展道路、城市化];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演绎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五种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类型组合和平面几何分析建立了辩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判据体系,作为定量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的依据。最后,以徐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加权合成方法分析了它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情况,其结果发现近10年间徐州市不仅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自的发展轨迹明显不同,而且二者耦合类型多样,并且以协调和基本协调为主。实例研究证实,该评价方法和判据体系对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的判别简单可行、便于应用,对于评价与协调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 [J].
黄金川 ;
方创琳 .
地理研究, 2003, (02) :211-220
[2]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 [J].
刘耀彬 ;
李仁东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01) :8-12
[3]  
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计算探讨城镇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J]. 吴雷,许秀英,陈俊良.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02)
[4]  
利用耗散结构中的熵变计算探讨城镇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J]. 吴雷,许秀英,陈俊良.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0 (02)
[5]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 [J].
曹利军 ;
王华东 .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05) :80-86
[6]   区域可持续发展轨迹及其度量 [J].
曹利军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8, (02) :48-52
[7]   环境经济系统分类及协调发展判据研究 [J].
林逢春,王华东 .
中国环境科学, 1995, (06) :429-432
[8]  
城市生态环境学[M]. 科学出版社 , 杨士弘等编著, 2003
[9]  
区域发展规划论[M]. 科学出版社 , 方创琳著, 2000
[10]  
城市生态学[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宋永昌等主编,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