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旱地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表层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比较分析

被引:21
作者
罗珠珠 [1 ]
黄高宝 [1 ]
辛平 [2 ]
张国盛 [3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 甘肃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
[3]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黄土高原; 土壤结构; 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进行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表层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土壤容重在作物生长期保持稳定;虽然两种序列NTS处理土壤总孔度较低,但其>30μm的非毛管孔度显著高于其它三种处理,W→P→W序列(2002年小麦→2003年豌豆→2004年小麦)NTS处理分别比T处理、TS处理和NT处理提高3.605%、4.749%、3.338%;P→W→P序列(2002年豌豆→2003年小麦→2004年豌豆)NTS处理分别比T处理、TS处理和NT处理提高2.834%、4.023%、2.728%;就大团聚体(>0.25 mm)含量而言,W→P→W序列下T处理、TS处理、NT处理和NTS处理分别为7.412%、9.493%、9.098%、10.577%,P→W→P序列下分别为7.600%、10.027%、8.085%、9.933%,且统计分析表明两种序列下NTS处理均与T和TS两处理差异显著。同时发现,NTS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两种序列下分别比T处理增加0.958 g/kg和1.045 g/kg,而单一的免耕(NT)或覆盖(TS)效果并不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53 / 5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彭新华 ;
张斌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4, (04) :618-623
[2]   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张海林 ;
秦耀东 ;
朱文珊 .
土壤, 2003, (02) :140-144
[3]   渭北旱原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水肥增产效应研究 [J].
方日尧 ;
同延安 ;
赵二龙 ;
梁东丽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1) :54-57
[4]   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研究 [J].
贾彦宙 ;
张国贞 ;
王俊英 ;
庞黄亚 ;
贾彦茹 ;
王勇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2, (06) :12-13
[5]   水旱轮作下长期免耕和施用有机肥对土壤某些肥力性状的影响 [J].
徐阳春 ;
沈其荣 ;
雷宝坤 ;
储国良 ;
王全洪 .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04) :549-552
[6]   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及土壤有机质与容重的影响 [J].
庄恒扬 ;
刘世平 ;
沈新平 ;
陈后庆 ;
陆建飞 ;
不详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9, (04) :41-46
[7]   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张志国 ;
徐琪 ;
R.L.Blevins .
土壤学报, 1998, (03) :384-391
[8]   澳大利亚的保护性耕作农业 [J].
韩战省 .
山西农机, 1998, (03) :40-40
[9]   整秸覆盖免耕条件下黄土高原旱地的养分消长研究 [J].
白大鹏 ;
赵建强 ;
陈明昌 ;
王宏庭 ;
F·R·曼克多夫 .
土壤学报, 1997, (01) :103-106
[10]   旱地农业三种耕作措施的对比研究 [J].
李洪文 ;
陈君达 ;
高焕文 ;
不详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1997, (01)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