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社会组织运行分析

被引:6
作者
罗康隆
机构
[1] 云南大学人类学系!云南·昆明
关键词
人工营林; 传统文化; 社会组织; 侗族;
D O I
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01.02.017
中图分类号
F326 [农业部门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侗族人工营林业兴起于明代 ,清代已具规模。侗族人工营林业的兴起发展与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村社家族共有山林制是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基础 ,其血缘、地缘与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侗族传递模式是人工营林业得以长期运行的机制 ,外部社会环境也为构筑侗族人工营林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从而使侗族社会形成其特有的经济生活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00 / 10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汉民族对开发清水江少数民族林区的影响与作用(上) [J].
杨有赓 .
贵州民族研究, 1993, (02) :48-55
[2]   侗族社会林业经济层面分析 [J].
龙迅 .
贵州民族研究, 1992, (02) :79-83
[3]  
人类学与西南民族[M]. 云南大学出版社 , 王筑生主编, 1998
[4]  
相际经营原理[M]. 贵州民族出版社 , 杨庭硕著, 1995
[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刘启仁主编, 1990
[6]  
侗族社会历史调查[M]. 贵州民族出版社 , 贵州省编辑组编,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