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

被引:14
作者
郑庆君
机构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关键词
互文性; 修辞格; 新媒体; 仿拟;
D O I
10.16027/j.cnki.cn31-2043/h.2011.03.002
中图分类号
H15 [写作、修辞];
学科分类号
0501 ; 050103 ;
摘要
互文性理论近年来在国内语言学界有许多探讨,但多是从批评话语分析、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理论等视野进行。本文着眼于互文性与汉语修辞格在语言层面的共有特征,提出了互文性特征与部分汉语修辞格的对应关系假设,并以仿拟为例,探讨了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之间的关系,最后对中国的互文性思想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互文”型手机短信及其语篇特征探析 [J].
郑庆君 .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05) :82-89
[2]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 [J].
徐盛桓 .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5, (01) :59-67
[3]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 [J].
秦海鹰 .
外国文学评论, 2004, (03) :19-30
[4]   互文性 [J].
陈永国 .
外国文学, 2003, (01) :75-81
[5]   体裁互文性与主体位置的语用分析 [J].
辛斌 .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05) :348-352+399
[6]  
手机短信中的语言学[M]. 湖南大学出版社 , 郑庆君, 2008
[7]  
汉语修辞学[M]. 商务印书馆 , 王希杰著, 2004
[8]  
仿拟研究[M].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徐国珍著, 2003
[9]  
文心雕龙[M]. 北京燕山出版社 , (梁)刘勰著,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