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喜马拉雅缺口的地质与地貌成因

被引:13
作者
王二七
周勇
陈智樑
ClarkB.Burchfiel
季建清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2]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3] DepartmentofEarth!AtmosphericandPlanetarySciences
[4] MIT
[5] CambridgeUSA
[6]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缺口; 米林正断层; 藏南拆离系东翼断裂; 重力垮塌; 转换断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喜马拉雅缺口位于西藏东南部米林地区 ,平均海拔高度只有 450 0 m,远远低于喜马拉雅山其它地段。我们的研究揭示 ,它的形成是由一条规模很大的 ,称之为米林韧性正断层的活动造成的。断层带的宽度至少有 2 0 km,大体倾向西 ,主要由眼球状糜棱岩组成 ,岩石中的拉伸线理以及眼球旋转的方式表明位于其东西两侧的高喜马拉雅深变质岩系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中浅变质岩系之间发生过大规模的拆离运动 ,导致了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最高峰——南迦巴瓦 (7756m)的早期抬升以及特提斯喜马拉雅的重力垮塌。该断裂的南西端和藏南拆离系 (STDS)相交 ,因此 ,它很可能是藏南拆离系的东翼断裂 ,同样形成于中新世。拆离构造的发生表明喜马拉雅山在中新世发生南北向构造缩短的同时还伴随着近东西向的拉伸。米林断裂的北东端和派区断裂相接。后者在中新世呈左旋剪切 ,构成东喜马拉雅挤入构造的西边界。米林断裂和上述两个断裂的衔接关系表明该断裂是一个协调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之间斜向拆离运动的转换断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潘裕生 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