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2002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接近15%,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时代。与"精英化"教育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最突出的特征,一是毕业生人数短期内迅速增加并持续攀升;二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需求的稀缺性相对下降。这就使就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为此,需要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转变观念,用创造性的思路迎接挑战,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思路、新办法。一、高校要积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逐步由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配置模式,形成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机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高校对毕业生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更加繁重了,学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就业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声誉、生存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并积极立足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适应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