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
被引:30
作者
:
魏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魏斌
陈建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陈建文
郑浚茂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郑浚茂
李胜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李胜军
机构
: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辽河石油勘探局测井公司,辽宁盘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
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辽河石油勘探局测井公司!辽宁盘锦
来源
:
地学前缘
|
2000年
/ 04期
关键词
:
储层流动单元;
沉积微相;
高含水;
剩余油;
分布特征;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 2 6断块为例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 ,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 ,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 ,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 ,欢 2 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 ,4口井 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 4 556t ,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403 / 41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A genetic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2 Jian F X,Chork C Y,Taggart I J,et al.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 1994
←
1
→
共 1 条
[1]
A genetic approach to the prediction of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2 Jian F X,Chork C Y,Taggart I J,et al.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 1994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