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发展与创新

被引:1
作者
蒲开夫
机构
[1]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
关键词
第二亚欧大陆桥; 货物; 欧洲; 海运; 水路运输; 阿拉山口口岸; 准轨铁路; 过货量; 铁路货物运输; 阿拉木图; 哈萨克; 宽轨; 高铁时代; 创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11 [世界];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82303 ; 1201 ; 0202 ;
摘要
<正>一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随着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修通,日本开始将出口欧洲的货物运至苏联东部的纳霍德卡港,在这里装上火车,通过苏联境内的铁路及波兰、德国和荷兰的铁路,运往荷兰的鹿特丹港,然后再经水陆路转运到欧洲各国。这样,一座横跨亚欧大陆海运与铁路联运的桥梁诞生了。它被称为第一亚欧大陆桥,也称西伯利亚大陆桥。第一亚欧大陆桥的货运量曾在一个时期内快速增长,集装箱由初期(1967~1970年)的511个增至1981年的15万个。此后,由于日本对欧洲贸易额的减少和海上运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4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哈交通运输部描绘跨境运输发展蓝图[J]. 顾凡.中亚信息.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