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板块构造的轮廓

被引:6
作者
李春昱
机构
关键词
塔里木地块; 板块构造; 大地构造; 褶皱带; 地槽带; 构造带; 俯冲带; 印度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混杂堆积; 混杂岩; 中生代地层; 地槽; 中华人民共和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一前言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已有数十年历史.早在四十年代中期黄汲清发表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其后又有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中国大地构造文献问世.但从板块构造观点研究中国大地构造则开展的很晚,不过为近数年间之事.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构造复杂,以往的地质资料又缺乏有关板块构造的记载,因而现在要论述全国的板块构造,很感资料不足.这里只能讲一个大致轮廓,有些地方也还只是一些设想. 首先谈几点对板块构造概念的认识.地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扬子陆块的漂移与冈瓦纳古陆的早期活动——显生宙全球动力活动的一个重要趋势 [J].
王荃 ;
刘雪亚 .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79, (01) :1-7
[2]   川西南乡城——得荣地区的两种混杂岩及其构造意义 [J].
张之孟 ;
金蒙 .
地质科学, 1979, (03) :205-214+283
[3]   河南信阳变质的3T型多硅白云母和C类榴辉岩 [J].
叶大年 ;
李达周 ;
董光复 ;
邱秀文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79, (05) :217-220
[4]   扬子古板块的形成及其对中国南方地壳发展的影响 [J].
罗志立 .
地质科学, 1979, (02) :127-138
[5]   祁连山古蛇绿岩带的地质构造意义 [J].
肖序常 ;
陈国铭 ;
朱志直 .
地质学报, 1978, (04) :281-29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