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运动与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

被引:293
作者
赵越
徐刚
张拴宏
杨振宇
张岳桥
胡健民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燕山运动; 东亚; 构造体制; 动力学体系; 火山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构造体制转变的本质是动力学体系的转变。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是从一个汇聚碰撞的动力学体系转变为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的动力学体系。其核心问题是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新生的亚洲大陆下俯冲。在这一独特的动力学体系转变过程中 ,产生了陆缘俯冲消减增生杂岩带 ,火山弧和相关的表壳变形等一系列标志。文中强调以自然的、显著的、易于识别的标志———火山弧的出现代表东亚构造域动力学体系的转变 ;指出翁文灏命名的燕山运动A幕———髫髻山组火山岩下的不整合 ( ( 16 0± 5 )Ma前 )和B幕———张家口组火山岩下的不整合 ( ( 13 5± 1)Ma前 )代表这一转变。也就是说 ,燕山运动是东亚构造体制转变的产物 ,其出现有着深刻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319 / 32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燕山板内变形带侏罗纪主要构造事件
    赵越
    张拴宏
    徐刚
    杨振宇
    胡健民
    [J]. 地质通报, 2004, (Z2) : 854 - 863
  • [2] 华北燕山带:构造、埃达克质岩浆活动与地壳演化(英文)[J]. Gregory A. DAVIS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University6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California 90089-0740 USA;Department of Geology ,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 Beijing 100083, China.地学前缘. 2003(04)
  • [3] 中国埃达克岩的时空分布及其形成背景 附:《国内关于埃达克岩的争论》[J]. 张旗,王焰,刘红涛,王元龙,李之彤.地学前缘. 2003(04)
  • [4] 燕山典型盆地充填序列及迁移特征:对中生代构造转折的响应
    李忠
    刘少峰
    张金芳
    王清晨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0) : 931 - 940
  • [5]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翟明国
    朱日祥
    刘建明
    孟庆任
    侯泉林
    胡圣标
    李忠
    张宏福
    刘伟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10) : 913 - 920
  • [6] 埃达克岩的特征、成因及构造意义
    罗照华
    柯珊
    谌宏伟
    [J]. 地质通报, 2002, (07) : 436 - 440
  • [7] 北京西山侏罗纪盆地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赵越
    崔盛芹
    郭涛
    徐刚
    [J]. 地质通报, 2002, (Z1) : 211 - 217
  • [8] 中国东部燕山期高Sr低Y型中酸性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对中国东部地壳厚度的制约
    葛小月
    李献华
    陈志刚
    李伍平
    [J]. 科学通报, 2002, (06) : 474 - 480
  • [9] 中国东部燕山期埃达克岩的特征及其构造-成矿意义
    张旗
    王焰
    钱青
    杨进辉
    王元龙
    赵太平
    郭光军
    [J]. 岩石学报, 2001, (02) : 236 - 244
  • [10]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张旗
    钱青
    王二七
    王焰
    赵太平
    郝杰
    郭光军
    [J]. 地质科学, 2001, (02) : 248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