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病期茄子植株体内青枯菌的分布

被引:6
作者
王铮敏
曹宜
林营志
刘波
机构
[1]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
[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农业环保技术研究室
[3]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农业环保技术研究室 福建三明
[4] 福建福州
关键词
茄子青枯病; 青枯菌; 发病期; 分布;
D O I
10.19303/j.issn.1008-0384.2002.03.008
中图分类号
S436.411 [茄子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对不同发病期茄子植株体内青枯菌的分布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 ,在不同发病期 ,青枯菌数量的分布均随着植株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发病初期茎基部为 80 0× 10 8  cfu· g- 1、中部为 15 0× 10 8  cfu· g- 1、顶部为 140× 10 8 cfu· g- 1 ,发病中期茎基部为 15 0× 10 8  cfu· g- 1、中部为 5 5× 10 8  cfu· g- 1、顶部为 2 0× 10 8  cfu· g- 1 ,发病末期茎基部为 16 5× 10 8  cfu· g- 1、中部为 15× 10 8  cfu· g- 1、顶部为 15× 10 8  cfu· g- 1 ;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 ,植株体内青枯菌活菌数逐渐减少 ,发病初期为 36 3.33× 10 8  cfu· g- 1、发病中期为 75× 10 8  cfu· g- 1、发病末期为 6 5× 10 8cfu· g- 1 ;弱化指数也逐渐降低 ,发病初期为 79.3%、发病中期为 77.6 %、发病末期为 74.3%。说明 ,青枯菌的传染是从根部侵入植物 ,由底部逐渐向顶部弥散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63 / 16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我国作物细菌性青枯菌的研究进展 [J].
卢同 .
福建农业学报, 1998, (02) :34-41
[2]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的综合防治 [J].
孙平华,郭坚华,蔡永健 .
世界农业, 1996, (03) :45-47
[3]   植物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致病机理 [J].
何礼远 ;
康耀卫 .
自然科学进展, 1995, (01) :9-18
[4]   植物青枯菌致病因子研究 [J].
康耀卫,毛国璋 .
世界农业, 1994, (06) :28-30
[5]   番茄青枯病的生物防治 [J].
任欣正 ;
申道林 ;
谢贻格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 (01) :45-49
[6]   拮抗番茄青枯病菌株的筛选 [J].
张春明 ;
陆仕华 ;
刘宗镇 ;
徐素珍 ;
匡开源 ;
赵建华 .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03) :42-45
[7]   不同寄主植物青枯菌菌株的比较研究 [J].
任欣正 ;
韦刚 ;
齐秋锁 ;
方中达 .
植物病理学报, 1981, (04) :3-10+71-72
[8]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研究进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何礼远主编,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