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衰老IPT基因与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聚合研究

被引:31
作者
何光明
孙传清
付永彩
付强
赵开军
王春连
章琦
凌忠专
王象坤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育种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育种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育种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栽培与育种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系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水稻; 抗衰老; 抗白叶枯病; 抗稻瘟病; 基因聚合;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转抑制衰老有关的异戊烯基转移酶 (IPT)基因株系GC 1、携带抗白叶枯病基因Xa2 3的“CBB2 3”和抗稻瘟病水稻品种“合系 15号”为供体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将IPT基因与Xa2 3及抗稻瘟病基因进行聚合。在 3个复交组合中获得了 17株聚合IPT基因与Xa2 3基因的植株 ,用这些植株与两系杂交稻亲本 9311、E32、培矮 6 4S及W9834S进行杂交和回交 ,经PCR分子检测和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鉴定和细胞分裂素含量的测定 ,最终在 4个BC1回交组合“(9311/ / /合系 15 /CBB2 3∥GC 1)× 9311”、“(E32 / / /合系15 /CBB2 3∥GC 1)×E32”、“(培矮 6 4S/ / /合系 15 /CBB2 3∥GC 1)×培矮 6 4S”和“(GC 1/CBB2 3/ /W 9834S/合系 15 )×W 98 34S”中获得了 17株携带IPT基因与Xa2 3基因的BC1F1植株 ,这些植株对来自北方稻区 2 1个稻瘟病菌系全部表现为抗。携带IPT基因的抗病植株再与杂交稻亲本进行回交 ,在 2个BC2 回交组合“[(9311///合系 15 /CBB2 3∥GC 1)× 9311]× 9311”和“[(E32 ///合系15 /CBB2 3∥GC 1)×E32 ]×E32”中获得了 7株携带IPT基因与Xa2 3基因的植株 ,这些植株再经过 1~ 2代回交和自交 ,即可用于杂交稻育种
引用
收藏
页码:836 / 84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水稻抗稻瘟病遗传研究进展 [J].
何月秋 ;
唐文华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4) :371-375
[2]   普通野生稻的抗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新基因Xa-23(t)的鉴定和分子标记定位 [J].
章琦 ;
赵炳宇 ;
赵开军 ;
王春连 ;
杨文才 ;
林世成 ;
阙更生 ;
周永力 ;
李道远 ;
陈成斌 ;
朱立煌 .
作物学报, 2000, (05) :536-542
[3]   农杆菌介导的抑制衰老的嵌合基因转化籼稻的研究 [J].
付永彩 ;
孙传清 ;
李自超 ;
刘新仿 ;
曹守云 ;
王象坤 ;
李良材 ;
田文忠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 (01) :28-32
[4]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研究与分子育种 [J].
翟文学 ;
朱立煌 .
生物工程进展, 1999, (06) :9-15
[5]   抑制衰老的嵌合基因在水稻中的转化 [J].
付永彩 ;
丁月云 ;
刘新仿 ;
孙传清 ;
曹守云 ;
王东江 ;
何锶洁 ;
王象坤 ;
李良材 ;
田文忠 .
科学通报, 1998, (18) :1963-1967
[6]   基因聚合提高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 [J].
郑康乐 ;
庄杰云 ;
王汉荣 .
遗传, 1998, (04) :6-8
[7]   籼稻品种窄叶青8号抗稻瘟病基因分析 [J].
雷财林 ;
王久林 ;
毛世宏 ;
朱立煌 ;
凌忠专 .
遗传学报, 1997, (01) :38-43
[8]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聚合及其遗传效应 [J].
徐建龙 ;
林贻滋 ;
翁锦屏 ;
赵新立 .
作物学报, 1996, (02) :129-134
[9]   野生稻抗稻白叶枯病性(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评价 [J].
章琦,王春莲,施爱农,白建法,林世成,李道远,陈成斌,庞汉华 .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05)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