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溶藻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活性初探

被引:15
作者
黄姿
李春强
于晓玲
廖文彬
孙建波
彭明
机构
[1]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关键词
溶藻细菌; 链状亚历山大藻; 交替假单胞菌; 赤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从海南洋浦港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具有较强溶藻活性的细菌(编号Z3)。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和生理测试以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此菌为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该菌对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和塔马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有溶藻活性,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生长无影响,表明菌株Z3溶藻活性具有种属特异性。通过该菌的菌体悬浮液和除去菌体滤液对链状亚历山大藻实验表明,此菌株具既有直接溶藻作用又有间接溶藻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赤潮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J].
李士虎 ;
吴建新 ;
李庭古 ;
朱明 ;
郑伟 .
水利渔业, 2003, (06) :38-39+54
[2]   3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效应 [J].
彭超 ;
吴刚 ;
席宇 ;
夏燕华 ;
张婷 ;
赵以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3, (01) :37-40+56
[3]   溶藻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 [J].
吴刚 ;
席宇 ;
赵以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2, (05) :43-46
[4]   赤潮及其影响 [J].
孙冷 ;
黄朝迎 .
灾害学, 1999, (02) :52-55
[5]   有害藻类及其微生物防治的基础──藻菌关系的研究动态 [J].
赵以军,刘永定 .
水生生物学报, 1996, (02) :173-181
[6]  
赤潮[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齐雨藻主编, 1999
[7]  
Algicidal bacteria associated with blooms of a toxic dinoflagellate in a temperate Australian estuary[J] .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 2002
[8]  
Killing of marine phytoplankton by a gliding bacterium Cytophaga sp., isolated from the coastal sea of Japan[J] . I. Imai,Y. Ishida,Y. Hata.Marine Biology . 199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