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氮流失特征

被引:18
作者
罗艺
吴福忠
杨万勤
王旭熙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紫色土; 氮素流失; 面源污染;
D O I
10.13671/j.hjkxxb.2010.11.024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氮素流失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为了解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的流失特征,以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4种典型耕作模式紫云英-水稻(M1)、空地-大豆-空地(M2)、空地-生姜(M3)、空地-玉米+红薯(M4)等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种模式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8月共8次有效降雨中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的流失特征.研究期间,4种模式下氮流失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总氮流失量表现为:M3((30.388±2.86)kg·hm-2)>M4((17.118±1.677)kg·hm-2)>M2((10.987±1.108)kg·hm-2)>M1((6.090±1.051)kg·hm-2).相对于其它模式,M4模式下地表径流量和渗透水量在研究期间均最大,但M3模式下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的流失量最大.另外,非生长季节4个模式下氮流失量相对较低且各模式间差别较小,生长季节4个模式间可溶性氮和总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流失量均表现为M3>M4>M2>M1.4种种植模式下氮通过地表径流和渗透水的流失形态均以硝态氮为主.渗透水中铵态氮和可溶性总氮占总氮的比例高于地表径流.这些结果为该区区域合理选择耕作模式、优化耕作方式、加强管理以控制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
引用
收藏
页码:2221 / 22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丘陵平原过渡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DTs残留及潜在风险 [J].
林静 ;
杨万勤 ;
张健 ;
简毅 ;
王奥 ;
周利强 .
土壤学报, 2009, 46 (04) :736-740
[2]   汛期不同作物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研究 [J].
焦平金 ;
许迪 ;
王少丽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2) :15-20
[3]   巢湖流域非点源磷流失关键源区识别 [J].
周慧平 ;
高超 .
环境科学, 2008, (10) :2696-2702
[4]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典型降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J].
蒋锐 ;
朱波 ;
唐家良 ;
罗专溪 ;
王冬 ;
辛伟 ;
魏世强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4) :1353-1358
[5]   嘉陵江流域吸附态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 [J].
龙天渝 ;
李继承 ;
刘腊美 .
环境科学, 2008, (07) :1811-1817
[6]   紫色土坡耕地硝酸盐淋失特征 [J].
朱波 ;
汪涛 ;
况福虹 ;
徐泰平 ;
唐家良 ;
武永峰 .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3) :525-533
[7]   黄河流域氮磷营养盐动态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J].
孟伟 ;
于涛 ;
郑丙辉 ;
邓义祥 ;
富国 .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12) :2046-2051
[8]   不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的养分流失 [J].
徐泰平 ;
朱波 ;
汪涛 ;
况福虹 .
水土保持研究, 2006, (06) :139-141+144
[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长江上游非点源污染影响研究 [J].
刘瑞民 ;
杨志峰 ;
丁晓雯 ;
沈珍瑶 ;
伍星 ;
刘芳 .
环境科学, 2006, (12) :2407-2414
[10]   施肥对农田氮磷污染物径流输出的影响研究 [J].
段永惠 ;
张乃明 ;
张玉娟 .
土壤, 2005, (01)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