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流入海泥沙通量的探讨

被引:7
作者
陈中原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关键词
水沙模型; 泥沙通量; 流域生态保护; 长江;
D O I
10.16562/j.cnki.0256-1492.2007.01.001
中图分类号
P333.4 [泥沙的分析与计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由于目前水文站在精确测量河流泥沙的方法上还存在缺陷,使用的方法还无法抓住‘沙峰’,故有理由提出过去在计算长江入海泥沙通量上总体是偏低的。依据水沙关系模型,对过去近40年来大通水文站提供的泥沙实测值和公布值做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修正。结果表明,除了20世纪50年代模拟值略偏低外,60年代可达到约5-9亿t,70—80年代有所回落,在5-6.4亿t之间,这与20世纪50年代上游植被保存较好,而60年代则破坏较大,70—80年代又有所改善的背景基本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 [1]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与防治对策研究
    陈治谏
    刘邵权
    杨定国
    陈国阶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04) : 1 - 5+11